新浪潮
Twitter,一个可以通过Web、IM(QQ、MSN、Gtalk)、手机短信等方式随时随地告诉关注你的人,“你在干什么或者即将要干什么”的微型博客平台。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,其用户量增长了十多倍。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,让它吸引了如此多的用户?
本报记者卢旭成
它被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称为“巨大的战略资产”,它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就聚集了3000多万用户,它正成为各大明星自曝隐私的特殊渠道……它就是Twitter,一个可以通过Web、IM(QQ、MSN、Gtalk)、手机短信等方式(每次发言不能超过140个字符)随时随地告诉关注你的人,“你在干什么或者即将要干什么”的微型博客平台。
Twitter最近又热起来了。翻开各大主流的中文报纸、杂志,无不在探讨Twitter这种新型的社交平台,而国外的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对Twitter唱起赞歌,甚至学术界也在猛捧Twitter。
据英国《每日电讯报》7月6日的报道,“Twitter”一词已经获得学术界认可,它将被收录在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出版的30周年版《柯林斯英文词典》中。
《柯林斯英文词典》主编Elaine Higgleton表示:“你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与Twitter有关的文章,因此我们今年将在词典中收录3个与Twitter有关的词汇(除Twitter之外的特指Twitter网站用户的‘Twitterati’和概指Twitter网站及其用户的‘Twitterverse’),对此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。”
有趣的是,《柯林斯英文词典》会把“Twitter”一词分为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,其中名词的释义为“一个网站名称,人们可以在该网站上发布有关个人现状的短消息”,而动词的释义为“在Twitter网站上编写短消息”。
据comScore的数据,截至今年5月份,Twitte用户数为1800多万;而在2008年5月底,Twitter用户数还只是158万。
才一年多时间里,Twitter用户量就有如此爆发式的增长,秘诀何在?
爆发式增长
Twitter的原型于2006年3月形成,这还是当时博客之父伊万·威廉姆斯的公司Obiviou正在孵化的一个项目,是一名叫做杰克·多尔西的年轻工程师首先提出来的。2006年8月,Twitter正式上线。此后,Twitter一直在缓慢地成长着。
转机发生在2007年3月中旬的美国德州奥斯汀的西南偏南音乐节上。当时,会议主办方为了解决观众交流不充分的难题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