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佩茹原先与常宝堃(艺名“小蘑菇”)合作,在朝鲜战场,常宝堃牺牲,赵佩茹光荣负伤。后来,他与马三立合作。
“文革”期间,赵佩茹一心钻研业务,别人抓不到他所谓的“问题”,未把他关进“牛棚”,指令他接受监督改造。具体干什么呢管服装,小将们上台演出,他负责叠服装、熨服装、洗服装、保管服装。他表面老老实实,比如一次熨衣服,熨坏了,立即“请罪”,但骨子里却另有主张。
在可以回家的日子里,他看望关进“牛棚”的演员家属,还有已退休在家、心情郁闷的张寿臣。张寿臣性子暴、爱骂人,赵佩茹三天两头往他家跑,开导劝慰,并时常捎些他爱吃的东西,使当时心情郁闷的张寿臣有了精神寄托。这种看望和关照,一直持续到1970年7月张寿臣病故。
当时,被关进“牛棚”的艺人只发生活费,而接受监督改造的赵佩茹发全薪。每当发薪之日,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钱看望、周济被关在“牛棚”的同事们的家属。他之前就敬老爱幼,在动乱的岁月里仍然“旧习不改”。他对徒弟和青年相声演员倾注了毕生心血,之前一有时间,就去看他们的演出,给他们“说活”“改活”。他的徒弟大多数都很优秀,如李伯祥、高英培、常贵田、任鸣启、徐德魁、马志存……十年动乱期间,赵佩茹发现自己喜爱的青年相声演员刘文亨家境困难,可他上要赡养祖母、岳父、岳母,下要抚养两个孩子。赵佩茹便找到刘文亨,说:“你现在气色不好,缺乏营养,以后每到星期日,到我家来,我给你改善伙食,以后你还得说相声呢。”就这样,赵佩茹平时省吃俭用,然后到周日便给文亨做上几个菜。
1973年赵佩茹因病住院,侯宝林得知,马上到天津看望。侯宝林认为赵佩茹的“捧哏”艺术独一无二,为人仗义。哥儿俩聊天,侯宝林说:“师哥,等您病好了就去北京,我请您给我‘量活’。”没想到,就在这年7月,赵佩茹不幸离开了人世,享年59岁。
马三立说:“赵佩茹的‘捧哏’艺术是空前的。”我认为,从赵佩茹逝世至今,他的“捧哏”艺术也是“绝后”的。更重要的是,他的精神及为相声事业所留下的宝贵财富,是我们享之不尽的。
上世纪30年代,赵佩茹与常宝堃这对相声演员红遍京津,并破除了阻碍相声发展的许多旧俗。那么,他是怎么和常宝堃合作的呢咱下期给您讲。
...